长宁 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

最新信息

长宁 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
2023-07-18 05:49:00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持续引入文化精品项目,厚植群众文艺土壤……在上海长宁,公共文化场所星罗棋布,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2021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正式发文认定,上海市长宁区获评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21年至今,长宁开展各级各类线上线下文化活动13万场次,参与人次达500万人次。

  畅民声,享民乐,民主决策激发长宁公共文化活动的品牌活力,全民共享的背后,是市民对于长宁文化品牌的高度认同。
  空间载体丰富多样
  近年来,长宁采取新建、改建和共建共享等多种模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场景,形成了多个具有人文关怀、服务效能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空间,截至目前共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80余个。
  近两年,长宁区推出仙霞·逸社阅空间、华漾社区美术馆、华政“馆下”咖啡馆阅空间、绿苑美术馆、上生·新所海军俱乐部、来福士广场钟楼等一批集阅读、展览、演艺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将空间与资源有效整合,让更多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便利。
  在空间融合方面,长宁区制定出台了《长宁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标准化目录》,为文旅融合试点提供了更高效能的公共空间。其中,长宁民俗文化中心获评国家级试点单位,长宁区图书馆、长宁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江苏路街道愚园路街区市民中心、古北市民中心等也被列为市级文旅融合试点单位。
  近年来,长宁区还大力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资源,着力推动“三中心”阵地资源整合。截至今年6月,全区10个街镇已全部完成“三中心”融合,实现党群服务中心“硬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软支撑”精准对接,让长宁能够持续加强公共文化内容供给服务进社区、校园、商圈、楼宇和园区,拓展服务半径,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多样需求。
  作为上海首个区级智慧图书馆,长宁区图书馆通过“数字人”“移动端小程序”“送书机器人”等,在交互、预约、荐书、借还等全流程实现“智能化”。2023年4月,长宁区推出“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实践了长宁“全程、全景、全域”模式的智慧阅读格局。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还推出“AR随行小猫”与“i长艺”,从场地导览、线上数字服务等不同方面,满足市民多样的文化需求。
  长宁区还积极发挥“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的引领性作用,聚焦人民群众在居住、就业、服务、休闲、出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秉承着“建设属于社区居民自己的美术馆”的建馆理念,长宁区在武夷路311弄合力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社区美术馆“华漾美术馆”,打破美术馆围墙,将社区里的弄堂作为开放式“展厅”。建成开放以来,“华漾美术馆”陆续举办了钢笔画展、社区居民钢笔画写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持续引入公共文化精品项目的同时,长宁区也着力提升配送网络的覆盖面,目前文化配送服务网络已覆盖区级文化场馆、10个街镇文化活动中心、185个居委会的342个居民区活动室、临空园区以及教育场馆等多类阵地。各街镇通过主动问需问计于民,打造了体现高颜值、充满亲近感、洋溢文化味的“艺术愚园”“静雅武夷”“人文新华”“漫步番禺”等城市更新新地标。
  在愚园路1088弄,居民区党总支定期组织居民、商户、居委会等开展弄堂议事会,从愚园公共集市的最初建设,到居民参与改造的规划决策,再到引入公共文化项目,议事会为社区、文化、空间等内容最大程度的融合建设搭建了有效的沟通与决策平台。
  内容供给佳作不断
  从2019年的乐器合奏《和·鸣》,到2022年的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长宁区已连续两届获得国家级政府奖“群星奖”;音乐小品《远方》获得第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大奖,小品《新年快乐》则荣获了第十六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歌曲《雪花的心愿》获得2020首届长三角原创流行歌曲大赛大奖及2021第九届全国文化馆“地市级百馆联动”文旅嘉年华活动优秀展演奖。
  两度“摘星”厚植群众文艺土壤,长宁高度注重群文创作的原创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供给优质文化内容。
  在文艺作品创作上,长宁区深入基层挖掘案例故事,讲好长宁故事。以优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为原型,用舞蹈和曲艺语汇打造了群众文艺原创作品群舞《小巷总理》和评弹《柔肩重任》;以“长艺书苑”在书场为百岁老人过生日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群舞作品《书场》。这些节目均获得上海市群众文艺创作“优秀新作奖”。
  作为长宁最重要、最隆重的节庆文化品牌,“虹桥之秋”自2003年启幕至今,已连续举办20届。近年来,“虹桥之秋”积极推动文商、文旅、文绿融合发展,逐步成为重要的节庆文化品牌,在长宁各大商圈、历史风貌街区和时尚地标连续开展德国啤酒节、彩车巡游等品牌活动,结合“微游长宁·精品文旅”10条年度特色微旅行路线,激发旅游消费潜力。
  近年来,长宁区结合市民对高质量公共文化的需求,深耕细作“长宁舞蹈”“长宁音乐”“长宁演艺”“长宁阅读”等文化品牌,持续多年承办和主办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上海市民舞蹈大赛、上海国际芭蕾舞大赛“大师游长宁”、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上海世界音乐季、虹桥国际草地音乐节、“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节等高品质舞蹈音乐赛事活动,不断提升长宁舞蹈、音乐品牌的影响力。
  “长宁区读书节”“少儿暑期读书月”“长耳兔阅读俱乐部”等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也持续开展,围绕“世界客厅”“阅读上海”“一江一河”“阿拉长宁”等主题,营造了“书香长宁”的文化氛围。
  五年来,长宁的“区、街镇、居民区”三级公共文化网络积极开展了“艺汇长宁”艺术普及工程、“万千百”文化惠民工程,将活动、图书、展览、培训、电影、公益票等送进敬老院、福利院、学校,满足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长宁区也充分挖掘“文化能人”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愚园路“红色印记”宣讲团团长霍白就获评了2021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
  长宁区积极采纳人民建议,坚持从1998年至今开设“长艺书苑”评弹书场,并始终为老年观众保持低价收费、全年开放、演出票“永不作废”、“1元钱包座费”等传统。针对一位小学校长提出的人民建议,长宁区协调了程十发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市油雕院等市级三大美术馆开出课程菜单,专门为长宁的10余所中小学定制沉浸式美育课堂,促进馆校合作,将学校美术课开进了美术馆。
  长宁区还积极吸引外部专业力量,与社会组织“社趣更馨”打造愚园公共市集,营造烟火气与艺术空间并存的愚园艺术街区;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启动全市首座生境博物馆项目,着力打造社区自然科普中心;与上海机场集团、东航集团等企业深化联系,打造全市首家“社区参与式博物馆”;探索数字化应用,新泾五村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成为上海首批“AI+社区”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之一。通过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激发社区建设中的创新活力。
  创新机制提升效能
  2021年,工作、生活在长宁区古北国际社区的2位建议人,通过人民建议征集渠道,提交了关于开展国际社区微旅游的人民建议。随后,长宁区文旅局、虹桥街道牵头,联合古北辖区8家市级文化场馆、春秋旅游、居民代表,先后召开10余场“线上+线下”协商讨论会,推出了“国际社区美好生活”微旅游线路。
  “时代之声”“融合之美”“经典之韵”三条各具特色的线路,让中外游客尽情领略宋庆龄纪念馆、古北市民中心、黄金城道步行街、程十发美术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景点,成为社区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载体。
  此后,长宁深入挖掘本地旅游特色,围绕“何以爱长宁”主题,以“音乐+建筑可阅读”“非遗新体验+建筑可阅读”“音乐快闪”等为主题,打造了“红色印记”“非遗体验”“时尚生活”等多条旅游线路,为市民游客打造行进式文旅长廊的同时,促进文旅消费,助推经济发展。
  工作机制方面,近年来,长宁区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馆的总分馆及理事会建设,研究制定了涵盖区级、社区级、居民区级等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的5个服务管理标准化子目录,制定了33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融入长宁国际精品城区建设指标体系,建立了“一街一品、一居一特”机制。
  长宁区还引入第三方巡查机制,广泛招募热心市民组建“艺汇长宁”志愿服务团,对文化项目类配送进行100%现场巡查、公益电影和文艺指导员等按50%抽查。同时,长宁还开发了国内首个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量化评估系统,在公共文化场馆和社会场馆运行,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对观众愉悦指数、文化活动服务效能等13个方面进行评估,提升管理效能和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
  此外,长宁区还率先在全市建立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八个一”机制,即一本手册、一份文件、一个平台、一套制度、一支队伍、一份年报、一份报告、一次意见征询会,制定出台《长宁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征集实施细则》,近两年来累计收集145项居民建议和反馈,并据此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计划。
  非遗保护中心
  海派非遗新体验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长宁区非遗新空间“长宁沪剧艺术馆”正式开放运行,长宁“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也于当天正式运营。市民来到位于北渔路上的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可一站式体验沪剧艺术、非遗技艺、民俗文化等多重文化盛宴。
  长宁沪剧团建团已有74年,多年来身兼沪剧文化展示和研习传承等功能,定期组织戏迷、陈甦萍沪剧传承基地的学生与剧团演员互动。此次新开馆的长宁沪剧艺术馆,将展示长宁沪剧团70余年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通过图文展示、实物展品、数字化光影变幻等设计,让参观者零距离感受戏曲魅力。
  今年以来,长宁积极推动非遗元素融入街区生活,策划了多场“活力非遗多彩长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截至目前,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36项,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10项,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名,其中国家级2名、市级7名。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长宁区近年来还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通过举办“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会、“戏曲进校园”社会大美育、“廿四节气”民俗体验等活动,形成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良好氛围。
  数字化场景
  未来图书馆什么样
  去年国庆期间,上海首家智慧图书馆在长宁区图书馆率先试点。人们在这里能体验人脸识别门禁、座位智能预约、数字人交互终端、送书机器人等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智慧阅读场景。
  位于图书馆大厅的“数字人小姐姐”名叫馨叶,取自智慧图书馆“新页书房”的谐音。只要在长宁图书馆办过借书证,并绑定了个人信息,她就会根据读者以往的借书喜好,推荐馆内新入的藏书。她还有个线上小程序作为帮手,读者选定书目后,可以选择“在馆阅读”或“自助取书”。
  虚拟数字人、移动端小程序、送书机器人,这些都是长宁区试点上海首家智慧图书馆的亮点。数字人“馨叶”除了能与读者进行智能问答,还能提供导航指引、书目推荐、文献检索、预约借书、讲解展示、座位预约等服务;“新页书房”小程序能对读者预约的座位设置多个暂离选项,对读者进行信用管理。
  当读者通过数字人或小程序预约图书后,工作人员只需看一下后台屏幕,就能马上锁定图书。工作人员取书时也有自己的暗号,比如“253”,就是第二排第五号书架的第三行,位置锁定精确到行。眼下,已经有3000余册热门书籍纳入了“新页书房”的智能阅览试点。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长宁 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