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和安徽对赌了十多年 这几年轮到江苏跟安徽赌了

最新信息

浙江和安徽对赌了十多年 这几年轮到江苏跟安徽赌了
2023-12-13 10:15:00
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两省在长江干流和滁河流域正式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早在2018年底,苏皖两省政府已签订一份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两省建立长江流域滁河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而时隔5年,再次签署的合作协议上,长江干流也被写入其中。这意味着,除了长江支流滁河陈浅断面水质情况,长江干流乌江(左岸)和三兴村(右岸)断面的水质情况同样作为考核依据。
  这其实是一份“水质对赌”的协议。以生态环境指令“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为导向,稳定和提升断面水质,并以此为评判标准,实行“水质对赌”。参照上一阶段合作情况,若断面年度水质达标,下游的江苏就补偿安徽,资金拨付至滁州市;如不达标,安徽则补偿江苏,资金拨付至南京市。补偿资金于次年清算拨付,将专项用于长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
  2019到2021年,滁河陈浅断面年均值达到Ⅲ类考核要求,滁州市获得江苏省生态补偿资金4000万元,滁州安心“收钱”,江苏则愉快地“掏钱”。这种“掏钱”的事,为何江苏在五年后要再做一次?
  过去几年,皖苏两省在滁河流域“一水共治”方面的实践或许是最好说明。
  一份合作协议的签署,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在生态补偿“药引子”的引导带动下,安徽省制定《滁河水体达标方案》,实施治理项目53个,总投资达28亿元,现已全部完工。为了激励滁州加强水环境治理,只要月度水质监测结果达到Ⅲ类及以上,安徽省即按月补助滁州市300万元。
  为了水质达标,整个滁河流域都被滁州纳入监控范围,开展系统治理。襄河是滁河的支流,老新龙河又是襄河的重要支流。以往,因为河道沿线缺乏完善的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合流导管几乎直排入河,河道内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水质恶化严重。“水质对赌”后,当地启动老新龙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河流焕然一新。
  另外,此前滁河的禁渔执法,一直是滁州市南谯区和南京市浦口区的管理难点,个别渔民在两地“串门”,躲避监管,在“水质对赌”推动下,2020年7月,两地正式签订《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水利(务)合作协议书》,围绕滁河建立联合河长制,并开展禁渔联合执法行动。
  一份“对赌”协议,改变的不仅仅是沿江生态,守护的不仅仅是绿水青山,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发展理念、转变了发展方式,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现在,在滁河南岸,浦口滁河风光带提升改造已完成,建成滁河水利展示馆“浦邑滁水”。在滁河北岸,9.6公里南谯区滁河风光带成为生态治理样板。同时,依托滁河风光带建设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培育郊野公园、生态农业、休闲服务产业。
  虽被通俗地叫作“对赌”,事实上更是一次双向奔赴的美丽之约。因为无论安徽还是江苏,都不是输家,最终赢家只有绿水青山。
  这些年,长三角加速推进流域生态补偿,三省一市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2012年,浙江和安徽在新安江流域首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逐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浙江去年9月启动新一轮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八大水系主要干流全覆盖;江苏先后在太湖流域和通榆河流域开展试点,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今年6月,沪苏浙皖就七项生态共治专项文本集中签约,其中,沪苏提出加快建立基于水质水量的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随着一系列协议落实,机制生效,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由个别点位连接成“线”,再由几条观光带拓展到“面”,成效越来越看得见、摸得着。
  上周,沪苏浙皖林业部门扎实推进长三角林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宣布,通过生态廊道重要节点的打造,到2025年长三角将初步实现长江干流生态廊道省级贯通。到时,从上海北部区域,一路沿着长江下游干流两侧连绵的生态空间上溯,直抵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长江进入长三角地区的第一站,这样一场“一气呵成”的观光休闲之旅将成为现实。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浙江和安徽对赌了十多年 这几年轮到江苏跟安徽赌了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